幾天前,我國新發(fā)布了《中國高血壓臨床實踐指南》(簡稱《指南》),對高血壓的診斷標準進行下調:中國成人高血壓診斷標準由≥140/90mmHg下調至≥130/80mmHg。診斷"門檻"的降低,引發(fā)了廣泛關注,同時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隨著爭議發(fā)酵,11月15日晚,國家衛(wèi)健委官方微信號"健康中國"發(fā)布通知:目前國家未對成人高血壓診斷標準進行調整,成人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仍為非同日3次血壓超過140/90mmHg。同時,衛(wèi)健委表示"專業(yè)機構、行業(yè)學協(xié)會、個人等自行發(fā)布的指南、共識等是專家的研究成果,不作為國家疾病診斷標準"。
國內高血壓診斷標準變遷史
高血壓是指以體循環(huán)動脈血壓(收縮壓和/或舒張壓)增高為主要特征(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可伴有心、腦、腎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質性損害的臨床綜合征。
作為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心腦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隨著醫(yī)學界對心血管病多重危險因素的作用以及心、腦、腎靶器官保護的認識不斷深入,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也在不斷調整。
1977年,世衛(wèi)組織提出了SBP(收縮壓)≥160 mmHg和/或DBP(舒張壓)≥95 mmHg的高血壓診斷標準,這一標準在全球使用了20年。1997年,世衛(wèi)組織將高血壓診斷標準修改為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沿用至今。
而美國心臟病學會(ACC)/美國心臟協(xié)會(AHA)高血壓指南于1997年,首次將高血壓診斷標準下調至130/80mmHg。不過考慮到高血壓患者會因此大幅增加,將帶來巨大的醫(yī)療支出和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歐洲指南2018版、2020年國際高血壓學會(ISH)的"國際高血壓實踐指南"和2021年世衛(wèi)組織的"成人高血壓藥物治療指南",以及除美國外的各國高血壓指南,均維持140/80mmHg的診斷標準。
2022年5月,中國臺灣地區(qū)心臟病學會和臺灣高血壓學會聯(lián)合發(fā)表的《2022年臺灣高血壓指南》,把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下調至130/80mmHg。
而此次《指南》更新的爭議點在于,將血壓落在調低的那10mmHg部分的人歸為1級高血壓,并建議:1級高血壓如果合并有心血管危險因素的,在進行生活方式干預3-6個月后血壓還高的話,就可以服用降壓藥。但是,有專家表示,對于"130-139、80-89"這部分人群用降壓藥治療,沒有任何臨床獲益的證據,這一點不存在學術爭議。
同時,美國普遍采用無人值守的標準化診室血壓測量,比我國現在的常規(guī)診室檢測,測出來的血壓數值要低一些,差值可能近10mmHg,即美國的"130/80"可能相當于國內的"140/90",因此,這也是我國暫不改變高血壓診斷標準的主要原因。
《指南》對抗高血壓藥物市場格局影響有多大?
目前常用的抗高血壓藥物大致可分為五類,分別是: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洛爾類)、鈣離子阻滯劑(地平類)、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普利類)和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沙坦類)。這五類抗高血壓藥物在作用機制、自身特點、療效等方面均有差異。
利尿劑:其作用機制是通過影響腎小球的再吸收,促進體內電解質和水分的排出,產生利尿作用,降低血容量從而降壓。利尿劑是抗高血壓的基礎用藥,適合輕中度高尿酸代謝。
鈣離子通道阻滯劑:其作用機制是阻滯鈣離子通過鈣離子通道而不影響其細胞內活動,主要作用在心肌和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使動脈和小動脈擴張而降壓,但不影響靜脈。鈣離子通道阻滯劑對高血壓心絞痛療效明顯,不過其子類品種間差異較大,需注意劑量以及副作用。
β受體阻滯劑:其作用機制是與兒茶酚胺競爭性結合心肌、支氣管、血管平滑肌的β受體,抑制腎上腺素刺激β受體的反應,進而降低心率、心肌收縮和心輸出量,具有多重機理降壓效果。目前β受體阻滯劑主要用于抗心絞痛、心衰、心律失常等。值得注意的是,β受體阻滯劑易引發(fā)糖尿病等,副反應較大。
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其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阻斷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從而抑制后續(xù)反應,實現利尿、擴血管等,進而降血壓。由于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起效平穩(wěn),因此對輕中度、老年高血壓效果較好。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ARB),其作用機制是特異性更強地作用于特定受體,從而阻斷血管緊張素II與受體結合,實現舒張血管,從而降壓的目的。目前ARB是臨床應用較廣的新一代抗高血壓藥物。已應用于臨床的ARB有10多款產品,包括氯沙坦(Losartan)、纈沙坦(Valsartan)、厄貝沙坦(Irbesartan)、依普沙坦(Eprosartan)、坎地沙坦(酯)(Candesartan)、替米沙坦(Timisartan)等。
在市場占有率方面,目前鈣通道阻滯劑和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的市場占比相對較高,在2019年兩者的市場占有率分別約為47.6%和37.8%,合計市場份額超過80%以上。
根據沙利文研究院整理數據顯示,我國抗高血壓藥物市場銷售規(guī)模呈穩(wěn)步增長態(tài)勢,2013-2019年中國抗高血壓藥物市場規(guī)模平均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2.2%,國內抗高血壓藥物市場份額也由2013年的456.8億元飛速擴張至2019年的885.1億元。同時中國抗高血壓藥物市場規(guī)模將繼續(xù)膨脹,但增長幅度將有所減緩,在2020-2022年將以9.1%的年復合增長率持續(xù)增長,至2022年市場規(guī)模預計達到近1150億元。
那么假設高血壓診斷"門檻"下調,對抗高血壓藥物市場到底有沒有影響呢?
根據2019年發(fā)表的《2017年ACC/AHA中國高血壓指南的臨床結果和經濟影響》,國內血壓處于130/80 mmHg和140/90 mmHg之間的群體,大約是2.43億人。也就是說,《指南》的調整,將使中國"高血壓人群"大約增加2.43億人,在現有2.45億人的基礎上幾乎實現倍增。 "患病人數"的增加,對藥企來說是不是利好呢?或許未必。
首先,全球范圍內降壓原研藥陸續(xù)專利到期,仿制藥競爭激烈,藥品價格下降很快。雖然患者人數在增加,但降壓藥并沒迎來想象中的銷售暴增。典型如2017年美國心臟病學會聯(lián)合美國心臟學會一起,把實行了幾十年的高血壓界值從140/90mmHg調整到130/80mmHg。但是全球抗高血壓藥物的銷售額并沒有出現預想中的回升。根據《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發(fā)布數據顯示,2013年時全球降壓藥銷售額為356億美元,到2015年萎縮到282億美元,2018年時只有225億美元。
其次,針對國內的具體情況,在2022年7月公布的第七批國家藥品集采中選結果顯示,降壓藥硝苯地平緩釋片最低中標價為2.1元,按20mg*50片/瓶的規(guī)格計算,每片僅四分錢。由于降壓藥物納入集采之后,藥物價格極低,利潤稀薄,所以即使高血壓診斷標準下調,"患病人數"激增,但具體能給企業(yè)帶來多少業(yè)績增量,目前還不確定。
因此,不管《指南》如何下調診斷標準,對抗高血壓藥物的市場影響均有限。
參考來源:
1.《130/80 還是 140/90mmHg?專家針鋒相對,還原高血壓診斷標準之爭》,丁香園,2022-11-17;
2.Brunstrom M:Association of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With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cross Blood Pressure Level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Internal Medicine published online 13 November 2017;
3.《醫(yī)藥行業(yè):抗高壓藥物研究,降壓單藥發(fā)展成熟,單片復方制劑成新增長點》頭豹研究院,2020-10-23。
合作咨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