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藥企高管離任潮再度上演,但高管變動往往都是伴隨企業(yè)戰(zhàn)略調整而來,市場環(huán)境易變,企業(yè)需要根據時局積極調整業(yè)務模式。
此次離任的消息從聯拓生物中傳出,12月19日、20日,CFO、CEO在兩天內接連離任。
路途難免“波折”
聯拓生物公告顯示,首席執(zhí)行官王軼喆博士離任后,Perceptive Advisors首席投資官、聯拓生物董事會成員Adam Stone擔任臨時首席執(zhí)行官;首席財務官Yi Larson離任的空缺則由現任副總裁,全球財務主管顧鍔竑擔任臨時首席財務官職務。
2020年8月成立的聯拓生物以License-in模式為主,雖然是一家新興企業(yè),但是聯拓生物背靠老牌投資機構Perceptive Advisors,發(fā)展十分迅速。成立僅一年就通過License-in模式構建4個臨床階段候選產品的管線,2021年11月更是以約3.25億美元的融資總額IPO上市。然而在聯拓生物這樣一帆風順的路程中,也少不了“波折”。
2021年5月10日,王軼喆接替前任CEO黎兵加入聯拓生物,彼時的聯拓生物還只是一個剛出生不久、羽翼未豐的雛鳥,面對首次高層“地震”聯拓生物應對十分得當,沒有被突如其來的變化絆住前行的腳步,此后在王軼喆的輔助下在License-in模式中探索出了屬于自己的路。
2022年12月14日,聯拓生物總裁兼首席戰(zhàn)略官余久筠(Debra Yu)醫(yī)學博士提出辭呈,自2023年1月1日起將不再供職于聯拓生物。作為聯拓生物的創(chuàng)業(yè)“元老”之一,她的離開讓不少人為聯拓生物捏一把汗,此時正逢市值一路下跌之時,市值久久徘徊在1.5億美元左右,公司內現金儲備遠超市值,有人推測隨著余久筠的離開,聯拓生物也將一蹶不振。
好在處于市值“冰點”的時間并未太久,2023年10月24日,聯拓生物與百時美施貴寶(BMS)達成合作,以3.5億美元的一次性付款,以及高達1.275億美元的剩余里程碑付款,授予BMS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新加坡和泰國等市場的Mavacamten開發(fā)和商業(yè)化獨家權利,同時終止聯拓生物之前與MyoKardia簽訂的獨家許可協議。隨著這一筆交易的發(fā)布,聯拓生物的市值一路暴漲突破4億美元,截止12月21日最新市值達4.97億美元,并且隱隱還有上漲之意。
圖片來源:公開信息
此外,12月1日時聯拓生物宣布收到Concentra Biosciences的收購提案,在12月7日,聯拓生物發(fā)布聲明稱董事會一致拒絕了Concentra以每股4.30美元加或有價值權利的主動收購報價。
走出自己的License-in模式
基于個人職業(yè)規(guī)劃和市場需求,高管更替變人已是常事,但聯拓生物對于王軼喆有著其特殊性。
“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發(fā)展速度非???,每三個月你就會覺得像到了一家新公司。”王軼喆加入聯拓生物后,接連經歷了與Nanobiotix、Landos Biopharma等多家藥企合作,快速引入產品,覆蓋面甚廣。
這樣的經歷儼然是王軼喆此前所未感受過的。在加入聯拓生物之前,王軼喆有著非常精彩的履歷,他曾是禮來的中國高級副總裁、抗腫瘤產品全球研發(fā)負責人、研究實驗室擔任抗新冠病毒治療項目的全球平臺負責人、跨生化產品及抗腫瘤產品事業(yè)部負責人。加入禮來之前他曾在GSK工作15年,一步步晉升至GSK中國呼吸業(yè)務負責人。
因此,王軼喆有著豐富的醫(yī)藥行業(yè)的經驗,更為難得的是多年的領導讓他也兼具著開闊的視野與前衛(wèi)的思想。盡管License-in模式在國內有著爭議也毫不影響他的判斷,不盲目跟從、多樣化發(fā)展、滿足中國患者的需求就是聯拓生物堅持遵循的原則。
對于藥物的選擇,王軼喆堅持不因在個別地區(qū)達到非常好的效果就“無腦”引入,每個地區(qū)的需求不同,一味地看中片面的效果而不考慮全局,最終的結果不會利于公司的持續(xù)良好發(fā)展。而在引進之后的工作也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最終目的是要完成商業(yè)化,將創(chuàng)新藥推往市場。
如今,聯拓生物管線布局廣泛,腫瘤、眼科、炎癥等均包含在內,多款潛力產品處于臨床2/3期。
圖片來源:聯拓生物官網
王軼喆的身上有著一種沉穩(wěn)而堅韌的力量。人生正當年,相信離開聯拓生物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
合作咨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