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市場,主要股東乃至控股股東的股份減持,可能是大部分投資者最不愿意看到的事件之一。
具體到創(chuàng)新藥行業(yè),考慮到很多公司尚處于未盈利階段,對其主要股東的減持行為,市場更是存在一定的成見,動輒口誅筆伐,聲討不已,甚至視其為個股的“賣出信號”。
如何正面地看待和處理創(chuàng)新藥企業(yè)的主要股東減持行為,不僅對中小投資者的持股心態(tài)和投資結果有顯著的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關乎創(chuàng)新藥產業(yè)的投資生態(tài)的建設。
減持并非股價下跌的元兇
作為中小投資者,之所以忌諱大股東的減持,核心因素還是擔心減持帶來股價的下跌。
之所以造成這種憂慮,其底層邏輯是:公司主要股東作為最接近公司的內部人員,可能提前掌握了某種外部所不知悉的信息,更能洞察公司的發(fā)展趨勢,因此其減持是給市場傳遞了某種負面的信號。
但是從大量的實證樣本數據來看,股東減持和公司長期的股價走勢之間,并未呈現出投資者所預期的強相關性。
以A股的CXO龍頭公司藥明康德為例,雖然其股東的頻繁減持行為,屢屢被媒體所提及甚至詬病,但是實事求是地說,股東減持行為對于藥明康德股價的影響,遠低于大家的想象。
通過在Choice軟件系統(tǒng)中搜索藥明康德的歷年公告,近年來一共有13條股東減持股份計劃的公告,時間跨度從2019年5月直到2023年8月。
熟悉藥明康德近幾年股價走勢的朋友都知道,從2019年5月到2021年7月,藥明康德的股價從每股30元左右開始扶搖直上,一直沖到每股170元左右,走出了一波史詩級的牛市行情。
上述13份減持公告中,有8份都是發(fā)生在這個股價上漲階段。
如果按照“主要股東減持必然導致股價下跌”的邏輯,似乎無法解釋藥明康德這段時間的顯著上漲。
或者說,8份減持公告,并沒有能逆轉藥明康德的上漲趨勢。
事實上,從2019年上半年開始,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生物醫(yī)藥投資市場,都走出了一輪波瀾壯闊的大牛市行情,時間跨度長達2年多,這種系統(tǒng)性的宏觀行情,不是區(qū)區(qū)幾份減持公告可以改變的。
可見,決定股價長期走勢的,還是包括全球經濟政治因素、行業(yè)供需因素、國家政策因素、企業(yè)基本面因素等等宏觀因子,股東的減持與否,作為一個微觀因子,最多只能起到短期效應,但是根本難以左右全局。
減持往往事出有因
其實無論是否影響股價,只要在法律法規(guī)允許的范圍內執(zhí)行,減持就是每一個股東的天然合法權利,完全無可非議。
事實上,在很多案例中,創(chuàng)新藥企業(yè)的主要股東,在做出減持決策的時候,更多的還是根據本身的財務規(guī)劃或者資金需求來具體制訂減持計劃,而不是如同外界想象的那樣“提前掌握了某種負面信息”。
其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是持有公司多年的投資基金的退出。
2024年9月25日,君實生物發(fā)布公告稱,其股東上海檀英投資合伙企業(yè)(下稱“上海檀英”)及上海檀正投資合伙企業(yè)(下稱“上海檀正”)擬于2024年10月23日—2025年1月22日,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的方式減持不超過739.27萬股,不超過總股本的0.75%。公開信息顯示,上海檀英持有君實生物7.77%的股份。
根據君實生物的融資記錄,上海檀英從2017年1月就開始投資君實生物,距離上述減持時點,差不多要滿8年時間了。
當一家持股時間長達8年的主要股東,出于自身的資金需求,將手中持有的股份減持一小部分(大約10%),這在任何市場都是正常的行為,無論如何都不應該被苛責。
還有一種減持的類型,是股東出于自身的資金需求。
2025年1月20日,科創(chuàng)板上市藥企迪哲醫(yī)藥發(fā)布的一則減持公告信息顯示:出于償還個人借款等資金需要,公司創(chuàng)始人張小林博士將在2月20日之后的3個月時間內,擬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182.7萬股。
根據公開信息,自從迪哲醫(yī)藥創(chuàng)立以來,出于對公司發(fā)展的高度信心,其創(chuàng)始人張小林博士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投入公司,目前已經累計對公司出資約1.2億元,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資金來源于其個人的借款。
根據迪哲醫(yī)藥的公告,張小林博士于2024年11月將277.1620萬股股票進行了質押,用于個人融資擔保。
客觀來說,作為一家創(chuàng)新藥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張小林博士已將多年來的積蓄再加上借款都投入到了迪哲醫(yī)藥的發(fā)展,且持有公司10%左右的股權。
可以看出,張小林博士對迪哲醫(yī)藥發(fā)展充滿信心和決心。
甚至在2024年上半年,張小林博士還在二級市場斥資500萬元增持自己公司的股票。
本次減持,主要原因是出于其償還借款的需要,這和市場上很多純套現式的減持相比,又有本質的區(qū)別。
事實上,迪哲醫(yī)藥目前有兩款重磅創(chuàng)新藥已經獲批上市,并于2024年底順利進入新版國家醫(yī)保目錄,正處于銷售放量階段,而且這兩款創(chuàng)新藥的全球臨床和注冊工作也在順利推進中,現在這個階段減持,并不一定“劃算”。
因此,這種基于資金特定安排的減持需求,完全是事出有因,和企業(yè)本身的發(fā)展趨勢,并沒有什么特別的聯系。
無論是投資基金的退出,還是創(chuàng)始人出于個人資金規(guī)劃的減持,都是他們作為一個公司的股東,在行使自身的合法權利,這一行為是整個資本市場生態(tài)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完全不用視為某種洪水猛獸。
反之,如果強求所有投資基金不得退出,或者創(chuàng)始人永遠不得減持,看上去好像是在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權益,但是實質是在徹底摧毀資本市場存在的基礎。
允許資本市場以合理的方式,給與投身其中的參與者以回報,允許他們在合規(guī)的范圍內自由處置各自持有的股份,這是吸引各種資源進入資本市場最根本的底層邏輯。
那些不太體面的減持
當然,也必須承認,這個市場上并不是每一筆減持都那么的體面。
在巨大的利益誘惑之下,確實有很多公司的減持行為,伴隨著各種各樣的亂相呈現。
首先,就是中小投資者擔心的主要股東作為公司內部人的“信息優(yōu)勢”。
2023年3月,作為上市企業(yè)的T公司,宣布旗下某款重磅藥物停產。
在該消息宣布之前的1個多月時間內,T公司的多家投資機構股東集中減持,累計減持股份高達數千萬股。
這被市場稱為“聰明資金先走一步”。
雖然外界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兩起事件之間有必然的聯系,但是事出反常必有妖,如果用“巧合”來解釋二者之間的關系,恐怕很多人都不太信服。
此外,還有一類減持,完全不顧中小投資者的死活,也頗為值得商榷。
2024年3月,某上市創(chuàng)新藥公司S公司,發(fā)布一則公告。
公告內容顯示,S公司創(chuàng)始人所持有的156萬股公司股份,占已發(fā)行股份總數的1.78%,在2024年3月7日被強制出售。
此次股份的強制出售,是由于S公司創(chuàng)始人將股份質押給了外部金融機構,但是在股價下跌并接到保證金補繳要求后,該創(chuàng)始人未能及時滿足補繳要求,進而觸發(fā)強制出售機制。
很快,S公司又宣布,公司另一位執(zhí)行董事所擁有的664萬股公司股份(占公司總股份7.58%),目前也正處于質押狀態(tài),向其提供質押服務的金融機構已經知會:倘未能提供令其滿意的還款計劃,這筆664萬股的被質押股份,也將被將強制出售。
兩位主要股東的股份通過質押的方式曲線減持,在這種令人匪夷所思的負面信息沖擊下,S公司的股價一瀉千里,中小投資者損失慘重。
也許,以上兩位S公司主要股東的減持動作,從法律角度而言并無過錯,但是這種泥石流式的減持方式,無論是給公司聲譽,還是公司其他股東的切身利益,都帶來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風物長宜放眼量
長期以來,對于資本市場的減持行為,相關的監(jiān)管規(guī)則一直在不斷完善之中。
2024年5月,為了進一步規(guī)范減持行為,維護證券市場秩序,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上海證券交易所發(fā)布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監(jiān)管指引第 15 號——股東及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減持股份》,充分體現了對于二級市場投資者的保護力度。
這已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合規(guī)的股份減持,是政策所完全允許和支持的。
歸根結底,評估一個創(chuàng)新藥企業(yè)的長期走向,還是應該從其核心價值層面出發(fā),風物長宜放眼量,無須過多糾結于短期的偶然性因素。
合作咨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