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品分類導航
CPHI制藥在線 資訊 500億美元!阿斯利康為何對全球外包伙伴"關上門"?

500億美元!阿斯利康為何對全球外包伙伴"關上門"?

熱門推薦: 阿斯利康 默沙東 GLP-1
作者:藥咔咔  來源:求實藥社
  2025-07-23
2025年7月21日,阿斯利康宣布將在2030年前投入500億美元,投向美國制造和研發(fā)體系。
       阿斯利康的500億美元,砸向的不只是產(chǎn)能,而是“信任半徑”

       2025年7月21日,阿斯利康宣布將在2030年前投入500億美元,投向美國制造和研發(fā)體系。

       這包括在弗吉尼亞建設其有史以來最大的原料藥生產(chǎn)基地,覆蓋小分子、寡核苷酸和肽類藥物。同時,阿斯利康還計劃擴建馬里蘭和印第安納的研發(fā)與連續(xù)制造工廠,建設細胞治療專用工廠和臨床試驗物流基地。

       這不是一個公司“遷一座廠”,而是一個跨國巨頭重寫自己對“安全、確定、增長”的理解邏輯。

       而且,它不是孤例——默沙東、禮來、羅氏、諾華等多家藥企,短短數(shù)月內,紛紛宣布在美國本土投資建廠或擴建研發(fā)設施。

       這一波連鎖式轉向,顯然不是對成本的再衡量,而是對信任的重新定義。

       制藥業(yè)從“全球協(xié)作”轉向“戰(zhàn)略鎖閉”

       這背后的根本邏輯,是制藥行業(yè)正在悄然完成一場架構切換。以前的制藥體系信任跨國協(xié)作,現(xiàn)在則更信“核心市場可控閉環(huán)”。這種趨勢并不是從供應鏈端起跳,而是從價值主權認知開始改寫。

       越是核心品類,越不會輕易外包;越是下一代技術,越要提前鎖鏈;越是戰(zhàn)略市場,越想“自己能產(chǎn)”。

       阿斯利康此次的投建項目,聚焦的正是未來十年制藥核心增長賽道:

       · 口服GLP-1:減重+糖尿病市場爆發(fā)式成長

       · baxdrostat:高血壓靶點創(chuàng)新藥

       · 口服PCSK9抑制劑:新一代降脂手段

       · 寡核苷酸、小分子組合:精準治療平臺底層工藝

       它不是補工廠,而是在構筑下一個10年主動權。

       為什么是現(xiàn)在?三股變量同時抵達

       過去的十年,沒人愿意主動打破全球藥品制造的外包協(xié)作體系。那么為什么到了2024-2025年,會有這么密集的回流動作?

       三股變量幾乎同時抵達:

       1. 政策變量

       o 《通脹削減法案》(IRA)加速對本土醫(yī)藥制造的稅收與醫(yī)保聯(lián)動支持。

       o 川普“再工業(yè)化”思維重回議程,藥品被視為“主權資產(chǎn)”之一,歐盟國家也通過類似政策(如《歐盟制藥戰(zhàn)略》)強化本地供應鏈。

       2. 產(chǎn)品變量

       o GLP-1、細胞治療、寡核苷酸等新技術進入商業(yè)化爆發(fā)前夜。

       o 制藥企業(yè)不愿再把核心生產(chǎn)交給鏈條外部,對工藝控制權要求極高。

       3. 風險變量

       o 供應鏈被地緣干擾沖擊的頻率與成本持續(xù)上升。

       o 企業(yè)內控體系傾向于“少即是穩(wěn)”、“本地即是可靠”。

       換句話說:成本已不再是最大變量,穩(wěn)定 + 主控 + 響應速度成了首要考量。

       具體變化在哪?從“有你才高效”到“沒你也安全”

       許多人誤以為“回流核心市場”影響的是一些通用制藥產(chǎn)線,其實真正被繞開的,是全球CDMO產(chǎn)業(yè)中最值錢的那一段——核心商業(yè)化承接段。

       以中國為例,曾在多個品類中占據(jù)關鍵制造位置:

       · GLP-1代謝類藥物

       曾大量承接多肽合成與原料生產(chǎn)訂單,但自2024年下半年起,禮來與諾和諾德加快自建合成工廠布局。同時,諾和諾德母公司Novo Holdings于2024年2月出資165億美元收購外包生產(chǎn)商Catalent,推動供應鏈內部整合,導致外包訂單明顯收縮。

       · 核苷酸藥物

       中國CDMO在初期研發(fā)工藝環(huán)節(jié)具備一定份額,但阿斯利康直接宣布將產(chǎn)能鎖在弗吉尼亞,涉及多條中長期品線,商業(yè)化流轉通道被“內化”。

       真正的問題不是“客戶流失”,而是我們正從核心鏈條中被溫柔剝離。

       不是你做不好,而是它們不打算讓你做了。

       新興市場不是答案,控制力才是

       有人會問:是不是訂單從中國流出去,會流向印度或東南亞?

       現(xiàn)實也許更冷:

       · 印度:2024年,印度API廠商如Sun Pharma和Dr. Reddy’s因GMP問題,多次收到FDA警告信。例如,2024年3月,Sun Pharma的古吉拉特工廠因質量控制違規(guī)被FDA警告,導致部分訂單被歐美藥企回撤。

       · 東南亞:因冷鏈、法規(guī)、人力等系統(tǒng)性配套不足,越南、印尼等地難以承接高要求的生物藥/寡核苷酸類訂單。

       · 歐美本地CMO:如Lonza、Catalent,因靠近核心市場、熟悉FDA/EMA法規(guī),更容易被“綁定為內圈伙伴”。

       這不是地理替代問題,而是“信任半徑”問題:誰離核心市場(美國、歐盟)最近,誰最能被監(jiān)管看見、合規(guī)審查、即時介入,誰才是安全選項。

       全球化,不再是“你做我賣”,而是“我信你做給我”。

       寫在最后:重新定義“出?!?/strong>

       我們過去談“出?!?,談的是注冊路徑、準入資質、合作模式、License-out。但今天,真正的出海不再是“去拿批文”,而是“去控制價值流”。

       未來的中國藥企、CXO公司,如果不能在全球戰(zhàn)略市場中擁有:

       · 制造節(jié)點(產(chǎn)能落地,如在歐盟或北美建廠)

       · 控制權(工藝/質量由自己掌握)

       · 綁定關系(從流轉角色轉向聯(lián)合主控)

       那就永遠只是一個“低議價、易替代”的節(jié)點,不是真正的全球角色。

       阿斯利康們在做的,不是簡單去美國或歐盟,而是構建一個自控閉環(huán)的信任空間。

       它們的全球化,不是終結,而是聚焦于“核心市場+可信伙伴”。

相關文章

合作咨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

2006-2025 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滬ICP備05034851號-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