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年一度的全球腫瘤盛會2019ASCO大會于美國芝加哥隆重召開。此次會議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最新腫瘤研究進展,不少的新藥和新方案數(shù)據(jù)登上講臺。其中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馬駿教授在大會上就鼻咽癌的創(chuàng)新療法做了報告,報告稱在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期標準放化療前,增加GP方案(吉西他濱+順鉑)誘導化療,與單獨采用放化療相比,顯著提高了患者的無復發(fā)生存率和總生存率。這項重要的研究成果獲得了Best of ASCO的稱號,同時發(fā)表于頂級醫(yī)學期刊NEJM上。
從"減毒"到"增效"再到"減毒增效"
鼻咽癌是我國最常見的頭頸部惡性腫瘤,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qū)好發(fā),年發(fā)病率25~50/10萬。鼻咽癌的放化療治療有三種模式:放化療同期進行、放療前化療(稱為誘導化療)、放療后化療(稱為輔助化療),鼻咽癌治療采用哪種模式,一直是國際上的難題。
考慮到患者在接受同期放化療之后,身體條件較差,難以承受3個療程的化療。針對這個情況,馬駿團隊提出將3個療程化療提到放療前進行,嘗試提高療效。
2016年,馬駿團隊通過一項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在同期放化療前增加多西他賽+順鉑+5-氟尿嘧啶三藥方案誘導化療,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生存率。隨后,《柳葉刀·腫瘤》刊發(fā)馬駿團隊研究成果。2018年美國指南采納了該研究成果,將誘導化療定為局部晚期鼻咽癌標準治療方案之一。
但是,后來發(fā)現(xiàn)三藥誘導化療方案毒副反應比較大,病人出院后容易發(fā)生骨髓抑制白細胞下降導致的發(fā)熱、感染,甚至死亡,而且這種副作用在短時間住院很難發(fā)現(xiàn)。因此,如何在保障療效的同時減低毒副作用發(fā)生率,成為了進一步研究的重點。
在既往兩項II期臨床研究中,對局部區(qū)域晚期患者采用吉西他濱+順鉑誘導化療方案,腫瘤近期緩解率高,并且毒副作用低。
在此基礎上,馬駿團隊開展了III期隨機對照臨床研究,探索在同期放化療基礎上增加GP誘導化療,檢測是否可以提高患者生存,并且評估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
該研究納入既往未接受過治療的、非轉(zhuǎn)移性III-IVB期(除T3-4N0M0,AJCC第7期)鼻咽癌患者,年齡為18-64歲且無嚴重合并癥。患者按照1:1隨機接受GP IC(吉西他濱1g/m2 ,d1、d8;順鉑80mg/m2,d1,q3w,共3個周期)聯(lián)合同步放化療(CCRT)(順鉑100mg/m2,q3w,共3個周期,同時調(diào)強放射治療)或單純使用CCRT。主要終點為無復發(fā)生存(RFS)。
從2013年12月至2016年9月,來自12家中心的480例患者隨機分至IC+CCRT組(n=242)或單純CCRT組(n=238)。兩組基線特征平衡良好。
中位隨訪39個月后,IC+CCRT組和單純CCRT組的3年RFS率分別為85.8%和77.2%(意向性治療人群;HR=0.53,95%CI 0.34-0.81;P=0.003)。
兩組的3年OS率分別為94.6%和90.3%(HR=0.43,95%CI 0.24-0.77)。
兩組的3年遠處無復發(fā)生存率分別為91.1%和84.4%(HR=0.43,95%CI 0.25-0.73)。
兩組的3年局部區(qū)域無復發(fā)生存(LR-RFS)率分別為91.8%和91.0%(HR=0.77,95%CI 0.42-1.41)。
在同步放化療基礎上,誘導化療改善了無復發(fā)生存(A)、總生存(B)、遠處無復發(fā)生存(C)和局部無復發(fā)生存(D)
同時,GP誘導化療方案十分安全,超過95%的患者可以順利完成3程誘導化療;GP誘導化療期間,僅5%的患者出現(xiàn)4級副作用;并且也沒有增加患者治療后患合并癥的風險。該研究在局部晚期鼻咽癌綜合治療方面,具有里程碑意義!
經(jīng)過對入組患者的長期隨訪,結(jié)果顯示,GP誘導化療聯(lián)合同期放化療可以明顯降低患者遠處轉(zhuǎn)移風險,進而提高無瘤生存、總生存。結(jié)合患者在治療期間**反應小、耐受性好,我們相信,此治療模式未來會被國際指南采納,成為局部區(qū)域晚期鼻咽癌的標準治療方案之一。
參考來源:
Yuan Zhang, et al., (2019). Gemcitabine and Cisplatin Induction Chemotherapy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 Engl J Med, 10.1056/NEJMoa1905287
合作咨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