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品分類導航
CPHI制藥在線 資訊 Krebs Qin “藥丸懲罰”效應顯露?十年小分子藥物開發(fā)表現(xiàn)與趨勢圖解

“藥丸懲罰”效應顯露?十年小分子藥物開發(fā)表現(xiàn)與趨勢圖解

熱門推薦: 小分子藥物 臨床試驗 藥丸懲罰
作者:Krebs Qin  來源:CPHI制藥在線
  2025-04-24
在過去十年中,小分子藥物的開發(fā)逐漸面臨新的挑戰(zhàn)與轉型。盡管小分子曾長期在藥物研發(fā)中占據(jù)主導地位,但隨著創(chuàng)新型治療模式的興起,尤其是生物制劑、細胞與基因療法的快速發(fā)展,小分子藥物的地位出現(xiàn)了逐漸下降的趨勢。IQVIA新鮮出爐的報告Global Trends in R&D 2025,Progress in Recapturing Momentum in Biopharma Innovation提供的數(shù)據(jù)證實了這一趨勢。

       在過去十年中,小分子藥物的開發(fā)逐漸面臨新的挑戰(zhàn)與轉型。盡管小分子曾長期在藥物研發(fā)中占據(jù)主導地位,但隨著創(chuàng)新型治療模式的興起,尤其是生物制劑、細胞與基因療法的快速發(fā)展,小分子藥物的地位出現(xiàn)了逐漸下降的趨勢。IQVIA新鮮出爐的報告Global Trends in R&D 2025,Progress in Recapturing Momentum in Biopharma Innovation提供的數(shù)據(jù)證實了這一趨勢。

       1.小分子藥物啟動臨床試驗比例下降

       自2019年以來,腫瘤學試驗活動增長最大,并且仍然是最突出的治療領域,肥胖癥試驗最近也顯示出顯著的增長。大型制藥公司的研發(fā)總支出在2024年繼續(xù)增加,無論是絕 對數(shù)額(從2023年的1630億美元增長至1900億美元),還是占據(jù)銷售收入的百分比,研發(fā)支出首次超過了25%。然而小分子藥物在各個治療領域的臨床試驗啟動比例持續(xù)下降。

       2.小分子藥物五年復合成功率下降

不同模態(tài)藥物臨床成功率對比

       圖1. 2015-2019及2020-2024年不同模態(tài)藥物臨床成功率對比。(圖片來源:IQVIA)

       藥物開發(fā)復合成功率(從一期到審批的成功率)從2023年的6%上升到2024年的7%,這主要由三期試驗的改善推動。然而2020-2024年間,小分子藥物的復合成功率非常低(6%),而且1,2,3期的成功率都在下降。小分子復合成功率從 2015-2019 年的 9% 下降到 2020-2024 年的 6%。在同一時期,RNA 和寡核苷酸復合成功率從 12% 下降到 9%,而生物制劑的降幅(從 10% 降至 9%)沒有那么明顯。相比之下,細胞和基因治療的復合成功率從 2015-2019 年的 4% 的上升至 2020-2024 年的 5%,這得益于 2020-2024 年 III 期成功率從 32% 大幅上升至 59%,但早期成功率大幅下降(圖1)。

       3.小分子核心資產(chǎn)大額并購交易

2024年價值超過20億美元的醫(yī)藥并購交易總覽圖

       圖2. 2024年價值超過20億美元的醫(yī)藥并購交易總覽圖。(圖片來源:IQVIA)

       2024年有27筆價值超過20億美元的并購交易,總價值1020億美元(圖2)。其中有9筆主要涉及小分子資產(chǎn),總價270億美元,占比26.5%。最大的一筆小分子藥物核心的是吉利德43億美元收購CymaBay Therapeutics的交易,主要涉及針對原發(fā)性膽汁性膽管炎 (PBC) 的口服選擇性過氧化物酶體增生激活受體δ (PPARδ) 激動劑候選藥Seladelpar。

       4.小分子資產(chǎn)AI/ML大額交易

2024年價值超過2億美元的AI/ML交易總覽圖

       圖3. 2024年價值超過2億美元的AI/ML交易總覽圖。(圖片來源:IQVIA)

       2024年涉及AI和機器學習(ML)且數(shù)額超過2億美元的交易共有12筆,總價值97億美元。涉及小分子核心的交易共有三筆,出資方分別為禮來、諾華和Insilico Medicine,總價40.45億美元,占比41.7%(圖3)。

       5.小分子3階段臨床比例下降

新興生物制藥公司 (EBP)、大型制藥公司 (Larger) 以及制藥公司總體 (Total) 臨床小分子項目比例十年走勢圖

       圖4. 新興生物制藥公司 (EBP)、大型制藥公司 (Larger) 以及制藥公司總體 (Total) 臨床小分子項目比例十年走勢圖。(圖片來源:IQVIA)

       小分子藥物臨床研究的比例在2024年出現(xiàn)了下降,尤其是在2,3期臨床階段,盡管小分子臨床研究仍然是新興生物制藥公司(EBP)的主要開發(fā)方向(圖4)。在腫瘤學領域,ADC,多特異性抗體以及細胞和基因療法等新模態(tài)占據(jù)新啟動臨床研究數(shù)量的32%。

       過去十年,小分子藥物在臨床試驗中的占比一直在穩(wěn)步下降,其中 3期試驗的降幅最為顯著,3期小分子藥物的占比從 2015 年的 65% 下降到 2024 年的 53%;2期小分子藥物的占比也從 62% 下降到 47%;1期小分子藥物的占比從 71% 下降到 61%(圖4)。

       新興生物制藥公司的小分子試驗比大型公司中占比更高。過去十年,大型公司的小分子試驗在1期的比例保持相對穩(wěn)定,甚至在 2023 年(62%)和 2024 年(67%)之間有所增加(圖4)。

       小分子試驗占比的總體下降表明長期戰(zhàn)略轉變?nèi)栽诶^續(xù),制藥公司將加大對生物制劑、細胞和基因療法的投資,而犧牲了小分子項目。

       在腫瘤學領域,小分子向生物制劑的轉變在 2015 年已經(jīng)很明顯,過去十年中,腫瘤學試驗中小分子所占份額平均比小分子藥物在總體適應癥中低 20%。這表明腫瘤學中的藥物研發(fā)逐漸偏向生物制劑而不是小分子藥物。

       6.NAS小分子藥物批準及適應癥擴展

 2019-2024年5年間FDA批準小分子與生物制劑NAS藥物比例走勢圖

       圖5. 2019-2024年5年間FDA批準小分子與生物制劑NAS藥物比例走勢圖。(圖片來源:IQVIA)

       FDA在過去十年批準了509項NAS (noval active substance),還有 1092 項適應癥擴展。其中小分子NAS藥物的批準(301)和擴展次數(shù)(678)都多于生物制劑(208項批準,414項擴展),但生物制劑的比例在最近幾年正在逼近小分子,2022年甚至超過小分子(圖5)。

       7.小分子藥物開發(fā)時間

       圖6. 2019-2024年5年間FDA批準小分子與生物制劑NAS藥物上市時間走勢圖。(圖片來源:IQVIA)

       過去5年數(shù)據(jù)顯示,生物制劑的開發(fā)時間(從首次專利申請或首次人體試驗到藥物上市的時間)比小分子藥物快兩年(圖6),這與某些生物制劑針對生物標志物進行開發(fā),以及針對為滿足程度較嚴重的適應癥開發(fā),并且獲得各種形式的快速審批有關。

       8.藥丸懲罰,陰影顯現(xiàn)?

       在藥物開發(fā)過程中,模態(tài)的選擇往往是最優(yōu)先考慮的決策之一。在明確了目標適應癥及其對應靶點之后,緊接著便需決定采用哪種藥物模態(tài)——是小分子、多肽、蛋白質,還是細胞療法或基因療法?美國《降低通脹法案》(IRA)的實施,某種程度上削弱了業(yè)界對小分子藥物開發(fā)的積極性。該法案規(guī)定,小分子藥物在上市后僅享有九年的定價保護期,隨后可能被納入聯(lián)邦醫(yī)保體系的價格談判;相比之下,生物制劑的定價保護期則為十三年。由于小分子藥物多以口服形式呈現(xiàn),這項制度性差異也被業(yè)內(nèi)調(diào)侃為“藥丸懲罰”(pill penalty)。

       在《降低通脹法案》(IRA)出臺之前,多數(shù)小分子藥物的成本回收周期通常在14年左右(也有觀點指出,藥物開發(fā)投入的約50%會在上市后10至13年間完成回收)。這一商業(yè)模式依賴于專利保護與市場獨占期的協(xié)同作用。然而,一旦仿制藥進入市場,小分子藥物的市占率往往會迅速下滑。早在2016年,塔夫茨大學的Joseph DiMasi團隊在《健康經(jīng)濟學雜志》(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發(fā)表研究指出,2013年獲批的新藥平均開發(fā)成本已高達約28億美元,這項研究也被業(yè)界廣泛稱為“塔夫茨成本研究”。

       在這種背景下,IRA對小分子藥物帶來的沖擊不言而喻。除非像立普妥(Atorvastatin)這類具備極高商業(yè)潛力的“超級重磅炸彈”式小分子藥物,否則許多品種難以在九年定價保護期內(nèi)完成成本回收并實現(xiàn)盈利。

       在“藥丸懲罰”政策效應下,小分子藥物的臨床開發(fā)數(shù)量已經(jīng)出現(xiàn)下行趨勢,許多制藥公司對其投入的優(yōu)先級也有所下降。九年定價保護期對回本和盈利構成壓力,使得企業(yè)在立項初期更趨于審慎,資源也正在向生物制劑等模態(tài)傾斜。然而,小分子藥物并非從此失去舞臺,目前下“藥丸懲罰”的定論尚為時過早。它們在口服便利性、組織穿透性、成本控制和適應癥廣度等方面依然具備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未來,隨著更具精準定位的靶點識別、更高效的合成與遞送技術、以及更靈活的商業(yè)模式(如加快審批路徑或更智能的專利布局)不斷發(fā)展,小分子藥物仍有望在特定領域重獲戰(zhàn)略吸引力。在新的政策環(huán)境下,小分子的價值并未終結,而是正在經(jīng)歷一次深刻的再定義。

       文獻參考:

       1、Global Trends in R&D 2025, Progress in Recapturing Momentum in Biopharma Innovation. IQVIA. Mar. 2025.

       2、Kelly, C. PhRMA’s Lawsuit Against Medicare Trips Over ‘Administrative Remedy’ Standard; Will Others? Pink Sheet. 14. 02. 2024.

       3、Vital Transformation. “IRA’s Impact on the US biopharma ecosystem,” 2023.

       4、Let’s Protect Patients From the Pill Penalty. Pfizer. Press Release. Retrieved on 16. 02. 2024.

       5、Stanford, J. Congress must fix the IRA’s small molecule penalty. STAT. 06. 03. 2023.

       

相關文章

合作咨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

2006-2025 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滬ICP備05034851號-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