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K又給COPD加了一把火。
7月28日,恒瑞醫(yī)藥宣布與GSK達成了總額高達120億美元的全球合作,核心資產(chǎn)PDE3/4抑制劑HRS-9821及11個創(chuàng)新項目一次性“打包出?!?。
根據(jù)協(xié)議,GSK將先向恒瑞醫(yī)藥支付5億美元作為首付款,獲得HRS-9821在中國大陸以外市場的全球獨家權益。
這筆交易,將COPD推至聚光燈下。這個曾因傳統(tǒng)三聯(lián)療法(ICS/LAMA/LABA)壟斷而日漸泛紅的賽道,正因新機制小分子與生物制劑的突破,裂變?yōu)榫揞^爭搶的藍海。
GSK的加速布局也早有伏筆。兩月前,其IL-5單抗美泊利單抗新適應癥剛獲FDA批準,成為全球第二款COPD生物制劑,也是近一年內(nèi)第三個獲批的COPD新療法;而默沙東半個多月剛以100億美元收購Verona Pharma,將首 款PDE3/4抑制劑Ensifentrine收入囊中。
賽諾菲的IL-4Rα明星藥度普利尤單抗強勢入局,阿斯利康的TSLP單抗Tezepelumab則虎視眈眈,亦有諸多國內(nèi)藥企不斷追趕,整個COPD領域戰(zhàn)況不斷升級。
過去,全球COPD領域主要被GSK、阿斯利康和勃林格殷格翰等少數(shù)玩家壟斷。如今,隨著更多大藥企的加注,一場決定未來十年COPD市場格局的“大亂斗”已然開幕。
小分子的“驚喜”
小分子藥物一直被視為是藥物研發(fā)的“老大哥”,穩(wěn)重而可靠,但相比大分子藥物的迅猛發(fā)展,它們在創(chuàng)新上顯得有些滯后。
這也是COPD領域的一個現(xiàn)狀。在這里,小分子藥物一直是主角,目前FDA已批準了約40種COPD藥物(多為吸入制劑),臨床應用最廣泛的是支氣管擴張劑(β2受體激動劑和膽堿能受體拮抗劑)和抗炎藥(糖皮質激素),主要是GSK的Trelegy Ellipta(氟替卡松+烏美溴銨+維蘭特羅)和阿斯利康的BREZTRI(布地奈德+格隆溴銨+福莫特羅)兩款三聯(lián)療法。
這些多是傳統(tǒng)機制的小分子藥物,主要通過多藥復方聯(lián)用的方式提高療效。更重要的是,這些藥物雖有效果,但仍有大量臨床需求未滿足。
比如,雖然最高標準的三聯(lián)療法能夠顯著改善肺功能并減少急性加重的頻率,但仍有大約一半患者在接受三聯(lián)治療后出現(xiàn)COPD急性加重;此外,有調(diào)研數(shù)據(jù)顯示,大約56%的患者對維持治療感到不滿意。
直到2024年6月,Verona 的Ensifentrine獲FDA批準,成為20年來首個新機制吸入制劑——其通過雙重抑制PDE3/4,來起到支氣管擴張和抗炎雙重作用。
臨床數(shù)據(jù)顯示,在兩項三期試驗中,Ensifentrine在中度至重度COPD患者的肺功能測量方面顯示出統(tǒng)計學和臨床意義上的顯著改善;尤其Ensifentrine顯著降低了中度至重度COPD急性加重率和風險(降低36%-43%),且患者耐受性良好。
療效加持下,Ensifentrine上市即加速放量。2025年第一季度,Ensifentrine凈銷售額達到7100萬美元,環(huán)比增長95%。
更重要的是,Ensifentrine更大的想象空間,并非擊敗傳統(tǒng)療法做替代療法,而是在三聯(lián)藥物基礎上帶來額外的臨床獲益。目前,其與市占率最高的LAMA藥物聯(lián)用已進入二期臨床,若成功可能成為輕中度患者的標準療法。
SeekingAlpha預測,Ensifentrine的年峰值銷售額為21~36億美元。而根據(jù)Jeffery的調(diào)研報告,醫(yī)生們預期Ensifentrine將占據(jù)超過20%的市場份額。
大單品潛質暴露無疑,也由此獲得了默沙東的青睞。
事實上,在Verona之前,業(yè)內(nèi)早已對PDE抑制劑進行了諸多探索,但這條道路充滿了坎坷,無論是單一PDE4抑制劑還是早期的PDE3/4雙重抑制劑,都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GSK也曾折戟于此。
面對Ensifentrine帶來的“驚喜”,作為呼吸科老玩家,GSK自然不愿意放過這樣的機會。這或許是其緊隨默沙東之后,選擇BD引進一款恒瑞醫(yī)藥HRS-9821的核心,畢竟,后者被視為有同類最佳PDE3/4抑制劑的潛力。
恒瑞醫(yī)藥之外,中國生物制藥等國內(nèi)企業(yè)也正在搶灘這一賽道。
下一個賽點
小分子破局之際,生物制劑也正在以“精準分層”重塑COPD治療邏輯。
由于COPD的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至今尚未被完全闡明,慢性炎癥反應被認為是最重要的發(fā)病機理之一,目前研究較多的是由Th2通路介導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研究表明,有20%至40%的COPD患者表現(xiàn)出嗜酸性粒細胞表型,且嗜酸性粒細胞與其COPD急性加重密切相關。因此,抑制2型炎癥的發(fā)生發(fā)展,成為目前COPD的熱門研發(fā)方向。靶向IL-4Rα、IL-5、TSLP等通路的單抗成為新戰(zhàn)場。
其中,IL-5單抗和IL-4Rα單抗均作用于Th2通路。前者阻斷IL-5與其受體的相互作用,減少嗜酸性粒細胞的成熟和活化,從而抑制2型炎癥反應。后者作用于Th2通路的核心位置,既可以通過抑制IL-5和趨化因子的釋放,抑制嗜酸性粒細胞的遷移,同時可以阻斷IL-4和IL-13的信號通路傳導,抑制2型炎癥。
賽諾菲的度普利尤單抗(IL-4Rα) 率先撞線,獲批用于以血嗜酸性粒細胞水平升高為特征的不受控制的COPD患者的附加維持治療,2024年兩項III期試驗(BOREAS/NOTUS)顯示,度普利尤單抗將中重度急性加重率降低30%-34%。
GSK的美泊利單抗(IL-5) 緊隨其后,與度普利尤單抗展開直接競爭。盡管主要療效數(shù)據(jù)方面不如度普利尤單抗,但GSK認為其擁有潛在的差異化優(yōu)勢。
首先是給藥頻率,每月1次給藥,而度普利尤單抗需要每兩周一次給藥;其次是潛在的適用患者范圍更廣,GSK的3期試驗覆蓋了更廣泛的患者類型,包括患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或兩者合并的COPD患者,而度普利尤單抗不包括僅患有肺氣腫的患者。
只不過,從峰值預測來看,美泊利單抗5億英鎊的峰值,要明顯低于BMO對于度普利尤單抗在COPD領域25億美元的峰值預測。
相比于IL-4R等靶點,TSLP位于更上游,位于多個炎癥級聯(lián)反應頂端,是2型炎癥重要驅動因素,在各種類型的炎癥和免疫類疾病中充當促炎細胞因子。
目前TSLP靶點腫瘤適應癥開發(fā)布局較為集中,其中哮喘適應癥的臨床進展最快,而由于COPD與哮喘的關聯(lián)性,導致TSLP單抗用于COPD治療的研究也同樣火熱。
目前,全球領域尚無任何一款TSLP單抗獲批用于治療COPD,臨床推進最快的是安進與阿斯利康的Tezepelumab、博奧信生物的BSI-045B、諾華制藥的Ecleralimab、荃信生物的QX-008N等。
不止TSLP,IL-4R、IL-5對患者嗜酸性粒細胞水平的要求,限定了獲益人群占COPD的20~40%。其他患者需要其他更有效的療法,曾經(jīng)最有看點的就是IL-33了,因為人群最大(非2型炎癥患者,約占重度COPD患者的60-70%)。
然而,最大的變量也來自IL-33靶點。
在荊棘中探索更多
COPD全球患者群體極其龐大,全球超5億患者(中國近1億),中重度占35%,年致死300萬人。
根據(jù)GlobalData最新報告預測,在全球首 款COPD生物制劑和其他開拓性管線藥物上市的推動下,七個主要發(fā)達國家(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英國和日本)的COPD市場將從2023年的115億美元增長到2033年的308億美元。
正如前文所說,這個曾因傳統(tǒng)三聯(lián)療法(ICS/LAMA/LABA)壟斷而日漸泛紅的賽道,正因新機制小分子與生物制劑的突破,裂變?yōu)榫揞^爭搶的藍海。
然而,高回報伴隨高風險,今年以來,已經(jīng)有兩款重磅COPD藥物臨床失利了。
先是賽諾菲、再生元的IL-33單抗Itepekimab。Itepekimab被寄予厚望,此前曾預測該藥物的銷售額將達到35億美元。
然而,5月底再生元宣布,Itepekimab的兩項COPD三期研究中,一項成功一項失敗。
AERIFY-1試驗在疾病控制不佳的既往吸煙者中測試了Itepekimab,該試驗達到了主要終點:在52周時,與安慰劑相比,每兩周注射一次Itepekimab將中度至重度急性加重顯著降低了27%;每四周給藥一次的患者這一比例升為21%。公司稱這是“具有臨床意義的獲益”。
然而,AERIFY-2試驗未能達到相同目標,盡管在試驗早期觀察到了獲益。在第52周時,每兩周注射一次Itepekimab的患者急性加重率僅降低了2%。每四周給藥一次的患者這一比例雖有改善降低了12%,但仍未達到主要終點的閾值。
市場普遍預期,如果不進行進一步的測試,Itepekimab不太可能獲得批準。
然后是7月21日,羅氏的Astegolimab單抗在兩項臨床中“一成一敗”,IIb期ALIENTO研究達到主要終點,顯示Astegolimab每兩周給藥一次可顯著降低急性加重率15.4%;但III期ARNASA研究僅降低14.5%,未達統(tǒng)計學顯著性。
這一結果與Itepekimab的遭遇如出一轍,接下來,就看阿斯利康的tozorakimab臨床表現(xiàn)如何了。
這些挫折也反映了針對COPD這類異質性強、病理機制復雜疾病的新藥研發(fā)面臨的重大科學與臨床挑戰(zhàn)。
藥企們需要在荊棘中探索更多,包括不限于新靶點、聯(lián)合用藥的研究,長效劑型的博弈等等。
無論如何,COPD市場的變革本質,是治療邏輯從“一刀切”轉向精準狙擊。巨頭的選擇也已昭示方向,國內(nèi)藥企憑借靶點嗅覺、工藝突破,也拿到了競爭門票。
接下來,就看誰能在這場大亂斗中,用實力證明自己了。
合作咨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